新聞與見解

新購買力帶來的信貸風險

Aug, 2025

上星期樓市有一則花邊新聞,前特首梁振英提出,香港住宅的空置率沒有因為眾多專才來港而減少,質疑眾多專才取得永久居民身份後,都沒有留下來。此說與市場的集體認知,相去甚遠。本地市場面對的挑戰,大概不是專才沒有留下來。

相信大多數香港人不會提出「為什麼引入了幾十萬專才(及他們的關聯受養人),而住宅空置率無大變化」此問題。一般人即使是不看統計數據、不看新聞,身邊應該不乏移民他國的親友同事,大家都感受到過去幾年人口外移的規模。情況類似每月收入堪比支出,便不會問:「為什麼每月返工出糧之後,銀行戶口結餘沒有明顯增加」。

其次,如果身處地產相關行業,都會看到「新香港人」帶來了新的住屋需求。差餉物業估價處的租金指數近年反覆上升,市場認為這是新來港專才及各家大學非本地生學額增加帶來的需求。在買賣方面,不同地產代理的統計都看到,買家名字為普通話拼音人士的比例持續增加。例如2024年,一、二手樓買家中,牽涉拼音名字買家的成交達1.1萬宗,較前一年上升約九成。與成交情況類似,相信各家銀行、貸款機構都看到按揭申請中,新香港人的比例持續增加。

對樓市前景樂觀的一派觀點認為,香港的金融市場表現強勁、多家大學國際排名靠前;而且教育及就業市場的「內捲(過度競爭)」程度遠不及內地。眾多的賣點都對祖國同胞有吸引力,新香港人在帶動租屋需求後,將帶動置業需求上升。

相對來說,對樓市悲觀的一派卻認為,內地的出生率也在走低,中國人口規模下跌,懷疑專才是否可持續撐起香港樓市。但現實是香港的人口規模相對於全中國實在太小,只要香港維持一定的吸引力,新香港人湧入的大趨勢看來不會逆轉。

對銀行及按揭貸款機構來說,市場上出現的新購買力,卻會帶來一定的挑戰:「老香港人」在信貸資料庫有完整的信貸紀錄及評分,貸款機構在處理貸款申請時,有完整的資料作為審批的基礎。但面對新香港人的申請,他們在香港可能只有一、兩年的信貸紀錄,即使申請人過去在境外有任何拖欠還款,也無法在本地資料庫查閱。同樣地,新來港專才本地收入紀錄也較短,可能難以判斷入息是否穩定。此外,新香港人未取得永久居留權時,應該尚未失去境外戶籍,他們一旦拖欠還款、離開香港,貸款方亦難以有效追收欠債。

香港樓市因新來港專才及非本地生需求增加,租金及成交量穩步上升,顯示市場吸引力持續;然而,新香港人短期信貸紀錄及境外戶籍為貸款機構帶來挑戰。銀行及按揭機構需靈活應對新購買力帶來的機遇與風險,以確保穩健經營。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5年8月12日